文章

坎大哈的“中国医院”

蓝天,白云,橄榄绿,这些词很难让人和阿富汗南部战乱频发的坎大哈联系起来,更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一家 “中国医院”。 这家医院的正式名称为米尔韦斯医院,位于坎大哈市(坎大哈省省会)西北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中国政府援建,以阿富汗历史上的一位领袖命名,而当地人一直亲切地称之为“中国医院”,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医院的正式名称。如果说坎大哈位于勒齐斯坦沙漠边缘的绿洲,那么,米尔韦斯医院就是“绿洲中的绿洲”。

坎大哈的“中国医院”

坎大哈市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北通首都喀布尔,往西可达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向东距巴基斯坦边境只有100公里,位于喀布尔、赫拉特以及奎达(巴基斯坦)的公路交叉点,交通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医院”不仅是坎大哈省唯一的一家大型医院,也是该地区最大最先进的一家医疗机构,坎大哈省及周边共四个省的近700万人口的医疗服务全部仰仗这家医院。如果说坎大哈位于勒齐斯坦沙漠边缘的绿洲,那么,米尔韦斯医院就是“绿洲中的绿洲”。

这座浅绿色的朴素的小楼就是“中国医院”的主楼,院子里三五成群地坐着很多等候就诊的患者和家属。由于基础设施比较简陋,院子里没有长椅,他们只能坐在地上或台阶上,眼神里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好奇。根据当地风俗,女性则遮住脸部和身体,除了几个好奇的小姑娘,一路跟着我们,可能是很少有中国人到来。同行的当地同事说,“因为你们对他们来说很Fun(好玩)。” 在坎大哈拍照需要先征得对方同意,特别是女性。第二天我们特意带了些糖果,终于成功将她们“收买”,同意让我们拍照。

医院里到处可见中式的建筑风格,至今还保留了很多中国的元素,比如取暖设备,虽然已经被淘汰了,有些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能正常工作。

医院里到处可见中式的建筑风格,至今还保留了很多中国的元素,比如取暖设备,虽然已经被淘汰了,有些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能正常工作。

1975年“中国医院”正式对外开放,然而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不仅给当地人民也给这家医院带来了不尽的苦难。一位在医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员工告诉我们,医院曾经一度成为交火的战场。医院的走廊里至今还能看到当时激战留下的痕迹。

医院X光科的负责人给我们展示了几张医院翻修前的老照片。他给我们描述起当年的战斗的激烈程度手舞足蹈,指着一面窗户说:“当时一枚火箭弹就从那边过来,穿过这个窗户打在那面墙上。”

医院X光科的负责人给我们展示了几张医院翻修前的老照片。他给我们描述起当年的战斗的激烈程度手舞足蹈,指着一面窗户说:“当时一枚火箭弹就从那边过来,穿过这个窗户打在那面墙上。”

医院的很多设施都在战斗中损坏,甚至一度停止运行。经过长时间的国内冲突,虽然部分建筑被毁,但是主体依然完好。1996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为该医院提供支持,不仅翻修了被损毁的建筑设施,还添置了医疗设备,并提供药品、耗材和人员培训。为该医院提供支持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坎大哈代表分处的工作重点,包括一个20人的医疗团队,每天往返与医院和代表处之间。

如果硬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中国的医务人员。当地人称之为“中国医院”,也许不仅是因为这家医院的建造者是中国,或许同时表达了一种愿望和期盼。

坎大哈的中国医院
“世界上最繁忙的医院”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 2014年全年,米尔韦斯医院预计收治各类患者26万多名,也就是说每天即有700多人前来就诊。数字要对比才有意义,你要知道,医院面对的是四个省的近700万人口,医院所有的只是七个科室,以及400多张床位和不到500名工作人员。一名医务人员说,“这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医院”。

妇产科也许是这个最繁忙的医院里最繁忙的一个科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预计共接产17,000多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1,400多次。相对的,妇科和产科总共只有46张床位,8张产床,外加两张手术台。

儿科的平均占床率往往超过100%,重症监护室的占床率更是高达约200%,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2-3名儿童共用一个床位。

触目惊心的战伤外科

米尔韦斯医院和一般医院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伤外科,这在战斗频繁的当地是必不可少的。战伤外科的病房里很多都是不幸踩上地雷或碰触简易爆炸装置而受伤的伤员。相比儿科来说,这里的情况显得更加触目惊心。当天,我们在重症病房遇到一名受枪伤很严重的青年,只有19岁,我们想等他伤势稍微稳定点再回来跟他聊一聊,结果当天上午即被告知,由于受伤过重,医生最终未能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我们再也没有和他聊一聊的机会了。

战伤外科收治了多名因简易爆炸装置而受伤的患者,很多都是像如图这样正值学龄的孩子。

2014年11月,阿富汗,坎大哈,米尔韦斯地区医院,战伤外科病房。一位13岁的男孩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他在割草时不幸碰到一枚简易爆炸装置,导致双手受伤。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两颗糖果,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回到学校。

2014年11月,阿富汗,坎大哈,米尔韦斯地区医院,战伤外科病房。一位13岁的男孩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他在割草时不幸碰到一枚简易爆炸装置,导致双手受伤。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两颗糖果,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回到学校。

简易爆炸装置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很多人因此致残甚至丧命。

这名男子被一枚简易炸弹炸伤。他说当时他在驾车,炸弹就粘在司机一侧的门上,幸运地是车上的家人都安然无恙。

这名男子被一枚简易炸弹炸伤。他说当时他在驾车,炸弹就粘在司机一侧的门上,幸运地是车上的家人都安然无恙。

这名年轻的男子因踩上地雷而受伤,右腿截肢,父亲蹲在床前喂他喝果汁,眼神显得很无助。

这名年轻的男子因踩上地雷而受伤,右腿截肢,父亲蹲在床前喂他喝果汁,眼神显得很无助。

出租车急救队

考虑到当地的交通和安全状况,能赶到米尔韦斯医院就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尽管往往需要几个钟头的颠簸。贫穷和交通手段不发达是该地区人民获得医疗服务的一大障碍,导致许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无法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许多伤者甚至因未能及时到达医院而失去生命。

由于当地的安全局势以及医院缺乏足够的救护车,加上针对医务车辆和医务人员的袭击时有发生,为了改善运输伤者的问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找到了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出租车。

从2009年开始,委员会每年都会经过测试之后挑选50名左右的出租车司机,然后对其进行3-4天的培训,并定期发放一些急救药物供司机使用。由于米尔韦斯医院覆盖范围很广,根据季节不同,从最偏远的地区到达医院最多需要长达8到10个小时的车程,这就需要司机先对伤者进行急救,否则,很有可能伤者到达医院时已经无力回天。因此,这种培训对于挽救生命来说至关重要。

项目完全是自愿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根据运送距离对司机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加入这个项目,对司机来说看似有利可图,实际上运送伤者的风险很大,运送过程中也会给司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虽然持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放的证明,但是在路上仍免不了要经过重重的关卡,有时候证明不被承认,还会受到各种盘问甚至是恶语相向,甚至失去生命。不久前就曾有一名司机在相邻的赫尔曼德省失去性命。

尽管如此,项目已经成功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坎大哈代表分处的数据显示,由于冲突加剧,截至今年11月,这一项目已经运送了1000多名伤病员。去年一年,这些司机运送了将近1000名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