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首届年度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

2011年首届暑期班

2011年8月22至26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与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RCHR)联合举办的首届年度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等20多所院校的34名师生参加了该活动。
 
在此次研讨班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邀请到在该领域资深的中外专家就国际人道法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话题对学员们进行了教授。现在就让我们走到他们当中,去听一听大家对此次研讨班的感受吧。

将国际人道法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专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日内瓦总部咨询服务部法律顾问安托万• 布维耶先生
 

Image
布维耶先生认为采纳新的国际人道法法规和明晰现有法规同样重要。

最初作为法律顾问进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的安托万• 布维耶先生已经在该组织工作了将近30年。其中有10年的时间, 作为一名代表,他负责在大学中开展传播国际人道法项目。 此次,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邀请他对在中国教授国际人道法的大学教师们进行授课。这也是他首次的中国之行。

您对中国的国际人道法教育的印象如何?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大陆,但我曾有幸受邀作为法官参加过几次在香港举办的国际人道法竞赛。我发现中国的学生们在比赛中表现得越来越好。 我认为他们对国际人道法很感兴趣,而且为他们授课的教师的水平也很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们在比赛中所运用的知识都源自于他们的老师。

说到这次的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通过今天早上的讨论, 我感到很多学员在国际人道法方面都训练有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计划如何在中国传播国际人道法?

同教授国际人道法学校的数量相比,我们更看重教授的质量。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目标是让这些未来的决策者们接受一些关于国际人道法的培训或对国际人道法的相关信息有一定了解。这样,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至少对国际人道法略知一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过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如出版物、网站以及教学工具等来辅助教师进行国际人道法的教学工作。

不仅如此,每年红十字国际委 员会还为教师们提供在区域范围或全球范围的国际人道法培训。教师们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并同时专注于各自的兴趣和研究。

在我的学生时代,欧洲很少有大学会提供专门教授国际人道法的课程。即使在今天,国际人道法也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但我们试图做的是在国际公法的课程中介绍一些国际人道法的内容。 我们希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对国际人道法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

您认为在执行国际人道法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国际人道法既简单又复杂。人们通常很容易理解它的规则,但当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又很困难。当有人违反国际人道法时,我们需要知道这是否因为他对国际人道法一无所知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根据一项社会心理分析,我们发现有很多违反国际人道法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违反他们的义务。

通过对一些战斗员以及前战斗员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只有实行制裁方能预防违法行为。首先,人们必须知道国际人道法的存在, 并坚信如果违反该法,如杀害医护人员或虐待被拘留者, 他们将承担刑事责任并受到制裁。因此,说服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执行制裁也非常重要。

国际人道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是什么?  

目前,国际人道法的确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在新型武器和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际人道法应该如何应对。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忘记执行现有的法条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如果现有的法律规则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执行, 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国际人道法在现阶段仍然是适当的法律框架。

目前更重要的是执行现行的法律规则而不是采纳新的法律规则。 采纳新的法律规则和明晰现有法律规则都非常必要。根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咨询服务处的调研,我们认为需要在保护被剥夺自由者、保护环境、保护国内流离失所者以及人道法的执行这四个方面阐明或强化国际人道法。  

学习国际人道法要与现实相结合

专访美国克赖顿大学肖恩•沃茨副教授

Image
沃茨教授希望与学员们分享他在教授国际人道法的经验。

肖恩•沃茨副教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克赖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联邦人身保护法、国际刑法和国际人道法。今年夏天,他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邀请为首届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的学员们授课。

在大学执教之前,从1999年至2007年, 沃茨教授在美国陆军军法署担任军法官。 今天,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的一间教室里,沃茨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教授国际人道法的经验与感受。

您为什么会想要参加此次活动?

首先,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自己教授国际人道法的经验。 我曾经面对过许多不同的听众教授国际人道法,其中包括律师、法律系的学生、甚至军队里的指挥官, 还有一些是来自美国联邦机构、没有法律背景知识的非军方人士。 其中的一些经历改变了我教授国际人道法的方式,我愿意与大家分享。

其次,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所谓教学相长,每次在教授国际人道法的时候,我总能从学员身上学到新东西。这次的学员都来自与我不同的法律环境, 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我想此行一定会令我有所收获,能帮我改进国际人道法教学工作。

在美国,教授国际人道法最艰巨的挑战是什么?

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两个挑战。 首先,在美国,国际人道法并不会立刻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而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可能会发生。同刑法、企业法以及宪法相比, 国际法与国际人道法就要屈居二线了。大多数 的美国学生到法学院学习是期望将来可以成为刑事检察官或者是商法或私法律师。

因此,教授国际人道法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首先让学生们对国际人道法感兴趣。

这关键是需要让学生们知道国际法的重要性,即使将来他们未必会成为军队法律顾问、人权律师或国际法律师,国际人道法对于他们依然重要。这一领域正在不断地成长。 在我所执教的大学里,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该领域感兴趣,相应课程也有所增加。

其次,我认为在美国教授国际人道法的困难在于学生们关于军队的相关经历很有限。 如今,参与军事事物的人越来越少。尽管军队事务繁忙,但只有美国全国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参与其中。如果不了解军队以及战场的实际情况,教授国际人道法就会非常困难。

您可以给在中国教授国际人道法的老师们一些建议吗?  

我认为让学生们对国际人道法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调国际人道法如何在现实中运用。在21世纪,有很多武装冲突发生。这本身是不幸的事,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研究国际人道法问题的案例以及国际人道法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用的案例。借助这些案例,我认为设计出令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并非难事。

通过武装冲突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到驾驶员在袭击军事目标时所看到的情形。

授课时,我会使用大量的视频, 并要求学生们把自己当成驾驶员或战士去思考。

当然,学生们不可能和驾驶员的感受完全相同,因为他们不会感到恐惧。但这的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战时情况的最佳方法。

我认为要让学生把国际人道法与现实相结合。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把国际人道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把学生置于现实中会用到国际人道法的人所处的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

其次,我发现如今的学生更习惯使用电子资源学习。在过去,我会要求学生们去买条约集。 但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要求。因为我意识到当他们走入社会,多半也会通过电子资源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我非常感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能够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这些法律条约以及各国批准通过条约的相关信息。 这些都非常好的教学工具。  

不断传播的国际人道法

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陆志安副教授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举办的国际人道法培训了。2年前,他曾参加过在南京举办的一期此类培 训。其实早在1985年,陆教授就开始接触到国际人道法的相关领域。目前,他在复旦大学教授国际公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欧盟法等课程。

Image
陆志安教授说他会把这次在研讨班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方法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国际人道法的?

1985年,我在大学读书学习国际法课程时,就学习了战争法。1990年在复旦做教师后,讲授国际法课程,其中也包括战争法。1999年从英国回国后,将 战争法与日内瓦公约结合起来讲授,也就是较为完全的人道法。虽然目前复旦大学还没有专门开设人道法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材, 但每年学国际法的学生近100人,他们可以通过我的讲授获得有关人道法的基础知识。

您在教授国际人道法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我感到国际人道法在不断地传播。在2006年之前,中国除了个别高校外,几乎没有国际人道法的课程。虽然很多人听说过国际人道法的名称,但并不熟悉其内 容。2006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在中国推广国际人道法教育,经过5年多的努力,该组织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举办培训班传播国际人道法知识,为高校中有志于开设国际人道法 课程的教师准备好了基础条件。目前,知道、熟悉国际人道法基本内容的大有人在,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该领域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不仅有国 际人道法的教材,还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红十字国际评论》以及该组织的网站(中文的和英文)。这些材料为我的授课提供了鲜活、准确的资料。

同往期相比,您参加此次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的感受如何?

这次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是提升型的高阶学习班。同2009年在南京举办的那期相比,这次时间更充裕;授课老师除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外,还有外 面 的专家,其中还包括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四位授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各有不同:弗莱克博士的讲授偏重法理的说明和学理的解释;沃茨教授的讲授偏重于适用; 布维耶先生侧重宏观,理查德•德加涅先生则侧重对具体的规则和制度的阐述。从总体来看,这四种不同的风格放在一起是最佳的组合。

您认为教授国际人道法的意义何在?

人道法是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认为讲授国际人道法就是传播国际人道法的一种途径, 更高一点说,就是传播它的人道精神。除了在大学和中学传播国际人道法,我建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过努力,把国际人道法教育加入到中国学生的军训中去。 现在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包括一些高中生都要参加军训。我认为这是传播国际人道法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如果将来再举行此类的国际人道法研讨班,还有哪些问题是您希望在课堂上讨论的?  

国际人道法的实施问题。法就是要实施的,国际人道法具体是怎么实施的,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还有就是国际人道法新发展的问题。这涉及到国际人道法的未来,也值得讨论。  

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对国际人道法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的廖诗评副教授有着丰富的模拟法庭比赛和指导经验。2009年3月,廖教授曾带队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七届亚太地区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在他看来,学习国际人道法对于学生全面把握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Image
廖教授表示他将以国际人道法与其他国际法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国际人道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讲授。
您是何时开始讲授国际人道法的?

2008年我开始讲授国际人道法课程,这个课程面向国际法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性质为选修。 每学期有 32学时,学生人数为8-15人不等。我本人多次参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组织的培训和其他相关活动,对国际人道法有了初步的兴趣,继而开设了此门课程。授课方式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相结合。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朱文奇教授撰写的《国际人道法》。截止至2011年,共计42人选修此课程。

您为何考虑要开设此门课程呢?

我本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此外该课程构成国际公法的重要内容,其相关制度、原理和实践对于学生全面把握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人道模拟法庭对您教授国际人道法有哪些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于2008年至今参加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共计4次,累计参加人数15人,其中曾于2008年获得国内选拔赛第三名,代表大陆参加在香港举行的亚太区比赛,获得十佳诉状奖。 在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集体讨论和教练指导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查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对我本人教授国际人道法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通过对每年竞赛案例的研究,我本人对国际人道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您此次参加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的感受如何?  

虽然我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相对比较了解,经过本次培训,我对于该组织的工作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建议在今后类似的研讨班中设立小组讨论主持人制度,选举有一定研究背景、大局观较强的学员担任主持人,由其负责引导讨论的思路、进度,提高讨论的效率。除此之外,我特别希望能在下次的研讨班中进行一些专题讲授,这些专题既包括国际人道法的基础理论问题,也包括国际人道法的前沿和实践性问题。前者如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等其他国际法分支的关系,指挥官责任、国际人道法领域中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的联系等;后者则可包括新式武器使用的法律控制、新公约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国际刑事法庭的最新实践等。

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一场全面的讨论

和其他参加国际人道法暑期研讨班的学员相比,刘雨晴年轻的脸孔让她在人群中显得些许不同。 这名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女孩是整个研讨班里唯一一名本科生。研讨班上,这名大三的女孩并非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反而发言、提问不断,积极地与讲师和其他老师互动。在她眼里,国际人道法是一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法律。

Image
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三年级的女孩刘雨晴是整个研讨班里唯一一名本科生。 大学毕业后,她打算前往荷兰莱顿大学继续攻读国际公法。
这次研讨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高校的老师,和他们相比,是什么促使你来到这里的呢?

我能参加这次国际人道法培训多少出于机缘巧合,因为我并不是直接收到通知的人。 但实际上,我一直对国际人道法很感兴趣。我在大三下学期选修了国际人道法,也曾办过与国际人道法相关、主要面对低年级学生的读书会。虽然清华法学院本科部分不分具体方向,但我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在国际公法的学习中,其中就包括国际人道法。我很高兴可以来到这里向各位老师们学习。

你在大学里上国际人道法课程是怎样的?

我在学校选修过“国际人道法”课程其实主要是针对2007级新闻法学国防班的学生开设的,但也允许非该班的同学选修。一个学期大概有15次课,设计课程容量为50人,实际选课人数是13人,其中有9位国防班成员。 课程由贾兵兵教授讲授,授课语言为中文。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战争中武器的使用语对个人的保护”。 这门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大家用的参考资料主要为贾老师所著的《国际人道法简明教程》(英文版)。上课的时候,贾老师讲的并不多,课程主要采取讨论的方式,每周由同学以小论文为基础展开讨论,题目一般都是从国际人道法基础概念出发的某个 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过的问题有:国际人道法是否是习惯法、人道法中的区分原则问题、非战斗员的内涵等等。

在这次的研讨班上,令你最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

我记得当肖恩•沃茨教授在被问及“为什么美国不批准第一附加议定书”时的回答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触到:一个国家可能在跳出条约法拘束的同时,仍然主动承认习惯法的拘束力。习惯法的拘束,或许会为该国带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负担。但是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可能将法律放在更高的位置上,认为所谓“负担”其实是本来就应该付出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是无须逃避的。这种国家价值观的可能性,就像山巅的一米阳光,照亮了我对于国际法这个学科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的希望。

最后,你认为研讨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次研讨班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我从中收获良多。如果说不足的话,只有语言是英语这一个问题了。的确,国际法这个学科最前沿的内容都是英文的,但是我觉得中国国际法若要在本土得到充分发展,中文著作、中文期刊与中文研讨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母语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与创新都会更快、更有深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