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虚实之间:将赛题打造成引发深入思考的“剧院与沙盘”

第二十一届亚太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于2023年3月11日在香港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模拟法庭比赛的灵魂与基础,赛题(Problem)虽然完全基于虚构场景而设计,但却总是与国际人道法的最新动态和实际案例相联系。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成为了引发深入思考的“剧院与沙盘”。

那么,如何设计一道好的模拟法庭赛题呢?

"对我而言,赛题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趣味性、挑战性和教育性,即学生们是否觉得这个赛题有趣、具有挑战性,是否通过比赛学到了新知识,是否认识到国际人道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来自比利时的斯坦·费尔赫芬教授(Prof. Sten Verhoven)如此定义赛题的成功标准。

在鲁汶大学获得国际法博士学位后,斯坦教授移居中国,先后加入澳门大学和浙江城市学院进行工作。由于对国际人道法与国际刑法有着广泛的研究,斯坦教授自2019年起开始执笔创作亚太赛的赛题。

本届模拟法庭赛题出题人斯坦·费尔赫芬教授在颁奖典礼上发言。CC BY-NC-ND / HKRC

妙趣横生

"我会在近期新闻和历史案例中寻找有趣的素材,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代入故事。"谈及赛题的写作,斯坦教授说。

基于对趣味性这一标准的执着,斯坦教授独具匠心地打造了一个赛题的世界,甚至其中人物的名字都富有深意。

"你知道吗?这次被告人阿蒙·托特(Amun Thot)的名字分别来自阿蒙(Amun,太阳神)和透特(Thoth,智慧之神)这两位古埃及神明。此外,我也很喜欢Thot契合Todt(德语中'死亡'一词)的隐喻。"

透过斯坦教授的眼镜镜片,笑意在他的眼眸中跳跃着,整个人都仿佛被一股欢快和轻松的气息所笼罩。

双向挑战

对于出题人而言,无论是最初赛题主题的选择,还是后期不断针对剧情细节的打磨,都是颇具挑战的过程。作为面向亚太地区公布的赛题,不仅需要确保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律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国际人道法知识,还需要平衡检察官方和辩护方在事实和法律方面具有不分伯仲的争辩空间。

初稿完成后会提交给主办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审核并根据反馈进行更细致的完善。为更好地反应热点学术话题和正在发生的武装冲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般主要将修改意见集中在赛题的人物身份和故事走向。考虑到赛题的虚拟性和现实事件的敏感性,有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会建议斯坦教授将一些原型素材予以模糊化处理。

纵观历年亚太赛的赛题,我们不难发现斯坦教授的灵活巧思:有时检察官在证明罪行的某一个构成要件方面掌握胜券,却又在另一个构成要件的证明中寸步难行;有时案情事实使得检察官在证明罪行中占据先机,但辩护律师很可能在推翻个人刑事责任方面扳回一局。
赛题一旦确定,挑战就转移到了参赛选手面前。

安娜丽莎·德利奇(Annalise Delic)(左一)与玛德琳·麦克尼尔(Madeline McNeil)(左二)在决赛场上配合默契,最终成功夺冠。CC BY-NC-ND / HKRC


对于沉浸在赛题中的学生们来说,探索解开难题并获得最优解是重中之重。比如今年的亚太地区模拟法庭涉及"环境犯罪"的新兴议题,这对选手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每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都会依据国际社会出现的新情况设定一系列的工作主题,因此模拟法庭赛题的议题取舍往往与之交相呼应。从自动化武器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再到环境犯罪,新兴议题的身影在历年赛题中从未缺席。尽管这些关键词听起来是如此的孤立与随机,但武装冲突正是最重要的连接点。如同一头横冲直撞的恶兽,武装冲突的存在势必会影响许多领域并触发各种危机。因此,在尝试解开赛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深入思考国际人道法的重要性。

"法学院的教授们常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可是关于环境的战争罪从未在国际刑事法院审判过,这对备赛的我来说很有难度,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寻找与赛题内容类似的国家实践与学术观点。"本届亚太赛的冠军,阿德莱德大学代表队的玛德琳·麦克尼尔(Madeleine McNeil)笑着说道。

学习与感悟

对于参赛选手而言,赛题是一个具有独立内涵的实体。参赛选手通过挖掘案件事实的可能性,不断丰富着整个赛题的世界观设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国际人道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本届亚太赛决赛最佳辩手阿德莱德大学代表队的安娜丽莎·德利奇(Annalise Delic)表示,她非常高兴能够借此机会得以对一个精心准备的案例运用国际人道法知识。"武装冲突的定性是书状写作和法庭陈述的基础,但在今年的案件中,我们感到非常纠结。除了需要思考军事政变成立的政府是否是一国的正当政府外,我们还需要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会导致国际性武装冲突。所以我们花了大量精力研究赛题,努力将有利的事实要素一点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赛题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激发参赛选手学习国际人道法知识的热情,还体现在赛题中蕴藏着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和对苦难的诚挚关怀。

近几十年以来,武装冲突的一大特点是严重的环境后果。故意毒害水源和焦土战术等一系列作战手段和方法,使得自然环境本身和受冲突影响的民众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早在2020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了限制武装冲突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更新了《关于武装冲突中的环境保护的军事手册和指南准则》。因此,为提高这一问题的关注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终将今年的赛题主题定为武装冲突中的环境保护。

在撰写赛题时,斯坦教授一直怀揣着沉重的心情。"红剂(Agent Red)的原型来自一部关于越南战争中橙剂(Agent Orange)的纪录片。"具象的悲剧总是更让人震撼,也更发人深思。"我一直对橙剂的危害有所了解,但当我通过纪录片直观地看到人们的病痛时,这种痛苦和惨烈淹没了我。我在想,'究竟什么样的军事目标能证明这种攻击是正当的?'。所以我在赛题中设计了比橙剂伤害程度更低一些的红剂。"

虚构的故事并不影响国际人道法的真实性,那么在现实中,国际刑事法院又会如何审理今年的案例呢?

"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官总是独具匠心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时对现有法律进行新的解释。在环境犯罪方面,我希望有一位法官能够站出来说'不',因为至少这会引发对这项战争罪的新讨论。"斯坦教授缩起眉头,眼神望向远方。他进一步解释道:"《罗马规约》第八条第二款第2(4)项归根结底是一个过于严苛的比例测试,要求判断自然环境遭受到广泛、长期和严重的破坏程度是否过分地超过了预期得到的具体和直接的整体军事利益。如果我们坚持适用这些标准,这项战争罪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而言,如果我在武装冲突中毁掉了三分之一的香港,对自然环境来说,可能至少意味着二十到三十年的恢复期;对香港人民来说,数以千计的人们健康受到损害,甚至丧失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所谓的'军事利益'都无法让人信服和妥协。"

赛题在虚实之间,打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剧院,一个复杂多变的沙盘。 在赛题的启迪下,诸多年轻学生开始学习国际人道法知识,关注人道主义价值,并深入思考如何将国际人道法应用于国际法律实践之中。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项赛事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推动国际人道法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