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红十字国际评论》新任编委朱利江教授访谈

2021年伊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国际法教授朱利江先生作为《红十字国际评论》的第四任中国籍编委走马上任。作为期刊编委19名成员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朱教授无疑成为这本历史悠久的刊物在中国的“推广大使”,将为推广期刊、促进中外学者交流发挥重要作用。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朱利江教授,朱教授向我们大力推荐了这部有着150余年历史的法律学术期刊,并强调了《红十字国际评论》对于中国学者以及国际人道法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红十字国际评论》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主要针对哪些读者群体?

答:《红十字国际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是国际人道法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1869年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刊,起初是法文期刊,名为《Bulletin International des Sociétés de Secours aux Militaires Blessés》(《军事受伤救济团体国际简报》),后来改为《Bulletin International des Sociétés de la Croix-Rouge》(《红十字会国际简报》)。1919年改为《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a Croix-Rouge 》(《红十字国际评论》)。1948年开始创办英文增刊,1961年开始正式出版英文。2006年,英文版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季刊,目前每年三期。同时,该期刊中的英文论文还被有选择地翻译成阿拉伯文、法文、俄文、中文和西班牙文出版。

《红十字国际评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仅涉及国际人道法律,还涉及人道政策、伦理、实践等。作为一本国际红十字运动领域的重要期刊,长期以来尤其受到国际法学术界和从业人员(特别是国际人道法、武装冲突法、战争法、国际刑法和国际人权法)、各国军队、国际和各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人道救济团体工作人员等关注。

请简单介绍一下编委会的构成以及如何开展工作。您作为编委会成员主要有哪些职责,下一步计划如何开展征稿等工作?

答:《红十字国际评论》编委会由具备各种专业背景的国际专家组成,新的一届编委会于2021年1月产生,由来自突尼斯、加拿大、巴西、塞内加尔、瑞士、英国、哥伦比亚、韩国、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美国、南非、尼日利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9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为编辑组提供《红十字国际评论》主题及编辑政策方面的建议,并在每期的出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红十字国际评论》的中国籍编委,也是《红十字国际评论》在中国的推广大使,我将利用各种场合推广期刊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和专家向期刊投稿,扩大中国学者和专家在期刊的学术声音。

《红十字国际评论》是一本学术期刊,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交流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红十字国际评论》是国际人道法领域历史最悠久、学术影响力最大的专业期刊,已经被SSCI、Scopus、EBSCO等众多国际知名期刊搜索收录。中国国际法、国际关系、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学者在上面发表论文,将大大提高这些学者在世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这些学者和所在机构与国际同行开展研究交流。

每期期刊中都会围绕某一主题刊载来自不同专家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何现实意义?

《红十字国际评论》每期刊载的文章都紧扣国际人道领域突出的法律和实践问题,围绕国际人道法中正在出现的热点问题,直面国际人道法遇到的严峻挑战,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些文章有助于国际同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界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国际人道法的从业人员加深对国际人道法相应规范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培育和构建国际人道法学术和从业共同体,提高全世界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价值认同。

《红十字国际评论》对在中国推广国际人道法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

答:《红十字国际评论》是国际人道法学界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在中国推广国际人道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该期刊上发表最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学术对话,建立学术联系,可以通过翻译、学习和研究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世界最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反哺中国的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推动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国际人道法的认识。

我们也计划利用《红十字国际评论》——尤其是中国读者更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