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战争与性别权力:解读现代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二)

女性——战争中的特殊受害者

人们通常认为,战争是男人的事情。男性发动战争,作为战争的主要参加者流血牺牲。但无论是在国际性还是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妇女受到的伤害绝不亚于男人,平民承受的苦难也绝不少于前方的战士。妇女与男人同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但是与男人相比,妇女的经历有很大的特殊性。

据统计,军人和平民的死亡比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20: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几乎是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战争中,平民的死亡人数已大大超过军人。而妇女、儿童占伤亡平民的绝大多数[1]。妇女即使不受到直接针对她们的战争伤害,她们通常也难以避免战争中产生的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程度的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从语言侮辱、贬低、强行搜身、监禁,到酷刑、强奸、强迫妇女卖淫、被迫怀孕,直至杀害。近年来,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武装冲突中针对女性的伤害又有了新的方式,比如采用暴力手段严禁女性上学、工作,逼迫女性自我封闭,成为"虔信者"泄欲和生育的工具,或者逼迫女性接受所谓的"婚姻义务"等。可见,女性长期以来都是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牺牲品。以性别为基础的性侵犯日益成为战争的手段,并成为现代武装冲突的特点之一。

在所有性侵犯中,强奸是最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战争中妇女被强奸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受害妇女"的个人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公众问题。通过强暴,一方面,性别权力关系找到了其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找到了其性别主义的表现形式。[2]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野蛮的德国侵略者"侵入法国,并对当地妇女实施了强奸。在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有关强奸问题的争论迅速集中到了因强奸受孕生下的婴儿身上,因为这关乎法国的民族纯洁性和"民族认同"。有人提出被德国士兵强奸怀孕的妇女可以合法堕胎;反对者提出如何证明确实为德军强奸而非当事人过失所致的疑问;另有人提出要以妇女的血统为准,只要母亲是法国人,孩子就是法国人。在相关社会政策的讨论中,还有人提出,如果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不想抚养,政府应承担起养育这些孩子的责任[3]。较早研究强奸问题的苏珊·布朗米勒将强奸比作"制造恐怖的武器"[4]。她认为,妇女遭强奸、受凌辱的事情在战争中被不断地重复、强化,并被相关国家的宣传机器用以鼓舞士气;但当战争结束、"妇女被强奸"失去利用价值时,受害妇女的苦难却很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由此可见,女性是战争中的特殊受害者,战争中对妇女的强奸问题应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可以说,强奸的比喻意义正是因女性性别身份的特殊性引起的。迄今为止,仍没有结束的父权制社会和曾经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给女性带来了奇怪的身份。一方面,女性长期生活在一个存在着潜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她们长期处于"失明"、"失语"的境地;但另一方面,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又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母性认同:即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女性,把一个女人的身体,视为她所属的那个国家。侵略国的男性士兵对其入侵国家妇女实施性暴力的行为,不仅单纯构成了强者一方对弱者一方的侵犯关系,同时,还涉及一个侵略民族对一个被侵略民族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女性的身体在民族战争中就是战场的一部分,侵略民族主权或自主性与强暴女体之间、占领领土与'占领'妇女子宫之间,似乎可以划上一个等号。"[5]侵略军通过对占领区妇女的性暴力和蹂躏行为达到对一个民族的蹂躏和压迫。被蹂躏妇女的耻辱,不仅是她自身的耻辱,还是她所属国家和民族所有男子的耻辱,甚至是她国家和民族的耻辱。

在过去20年中的许多重大冲突中,针对性的侵害与暴力是冲突与战争加诸于女性的最大伤害。对妇女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范围很广,遍布全世界,加害者包括个人、集体甚至国家,而所有犯罪行为的共同点就是:被害人不幸身为女性。性侵害与暴力已经被用作损害政治对手或整个种族的一种蓄意的武器,形成了无数道难以愈合的伤疤。然而,这种违法行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发生的普遍性和后果都被世人所低估,针对受害者所开展的人道工作还十分不足。

[1] Peach, L.J. 'An Alternative to Pacifism? Feminism and Just-war Theory'. Hypatia, 9 (2), 1994.

[2] 陈顺馨."强暴、战争与民族主义". 载《读书》1999年第3期,第21页。

[3] Grayzel, S.R. Women's Identities at War: Gender, Motherland, and Politics in Britain and Franc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Chapel Hill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lina Press, 1999.

[4] Brownmiller, S.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5.

[5] 陈顺馨."强暴、战争与民族主义". 载《读书》1999年第3期,第21页。

 

【作者简介】

郑佳然,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别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性别教育、性别社会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性别平等事业。代表作有英文专著New Feminism in China: Identity Of Urban 'Single-Child' Generation Girls(中国新女性时代:城市"独一代"女孩儿身份认同研究)。该书将于2016年由外研社和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