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废墟上的笑脸

——回顾四川灾后来自红十字紧急应对小组的援助

九龙镇坐落在四川省德阳绵竹市,居民12000多人,共4000多户。镇政府统计数字称,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九龙镇受损严重,有319人罹难,1376人受伤,全镇98%以上的房屋倒塌,超过12000人流离失所,集镇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六月初,地震过后不到一个月,来自西班牙、英国和丹麦红十字会紧急应对小组(Emergency Response Unit)的成员就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行动。

水中映出的笑靥

最先到达这里的是西班牙队,他们负责灾区的净水系统工程。由于红十字应急援助队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初来乍到时,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村民百姓都对他们持观望的态度。

选址的最初阶段,这几名西班牙小伙子每天从成都乘车3个小时赶到德阳的九龙镇,不吃午饭就立即投入工作,辛劳奔波一天后再饥肠辘辘地坐3个小时的车返回成都,镇上的人们不由得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经过踩点、分析与协调,净水系统设在了清泉村。这里原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由于地势好,2000多名村民常年安居乐业,从未受到过任何自然灾害的侵扰。5月12日,一场空前的大地震顷刻间将良田村舍化为瓦砾废墟。劫后余生的村民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土地和生计。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悲痛只能埋藏在心中,生活依然要继续,百废待兴。但是,从哪里开始呢?

水是生命之源,在任何文化,任何地域,水对于民生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西班牙队经过三天的紧急安装便开始通过净水系统为九龙镇的受灾群众提供洁净饮用水。当河沟和废井中的原始水通过蓄水缸、处理车和储水袋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纯净的饮用水后,村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即使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西班牙人的热情和活力也毫不减色。一天的超负荷劳动后,当其他紧急应对组的人员筋疲力尽地躺下休息时,西班牙队的小伙子却用树枝点燃篝火,有说有笑地庆祝一天的收获。29岁的奥斯卡不但能歌善舞,而且非常有语言天赋。几周下来,他已经学会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方言,一会儿说两句上海话,一会儿又学几句四川话,后来居然还能用漂亮的繁体字写“九龙”两个字。

红十字紧急应对小组的净水系统工程为当地群众提供洁净饮用水。

红十字紧急应对小组的净水系统工程为当地群众提供洁净饮用水。

公主的微笑

对于驻扎在九龙镇的西班牙、英国和丹麦红十字会紧急应对小组而言,九龙镇副镇长朱晓芳成了他们最为熟悉的政府官员。

各国紧急应对小组来到九龙镇后,首先要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因为一系列的工作都要依靠镇政府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也许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应急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语言不通,有的应急小组起初传说年轻的朱镇长是封建世袭的官员,不苟言笑,非常严肃。外国工作组的人员顿时觉得她十分神秘。

开始和镇政府联系协调时,确实很少见到朱镇长笑。但事无巨细,只要我们请求她帮忙,她都会很认真地倾听,然后尽力帮我们解决,作风踏实,工作高效。她一次次踏着泥泞的小路来到ERU大本营,询问各国红会工作组的需求,检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熟识之后,大家偶然提到她是传说中的封建世袭的女首领,她忽然笑了,幽默地回应说英国和丹麦都有王室呢。来自丹麦的营地负责人安奈特说:“我们就叫你九龙公主吧。”

丹麦红十字紧急应对组给灾区运送救灾设备。

丹麦红十字紧急应对组给灾区运送救灾设备。

建设,在废墟上

丹麦红十字紧急应对组负责建设和管理的营地是外国援助队灾后重建工作的大本营。这一系统是地震援建的最大工作系统,9辆卡车共从机场运来了300吨物资,包括发电机、锅炉、大型照明设施,厨房、厕所、帐篷等建材,价值约100万美元。从德阳的仓库往卡车上装货时,使用了叉车等机械,可运到清泉村时,才发现这里没有重型机械,丹麦队的队员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用双手将这些集装箱一一卸下卡车,又争分夺秒地冒雨搭建帐篷,并迅速将一袋袋零七八碎的材料组装成住宿用品和厨房设施,在瓦砾上白手起家建设营地。

在搭建营地时,住在附近的几个村民见我们人手少任务重,就主动过来帮忙。其中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儿童。一个名叫李杰的九岁男孩和父母一起来帮助我们搭帐篷。他妈妈说,小李杰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遇难后,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好几天都不说一句话,后来多亏了心理救援的志愿者阿姨的帮助,他才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样子。

卸货时,有些集装箱重量非常大,凭有限的人力根本无法搬动,我们就打开箱子,将里面的货物一件一件从卡车上搬下来,几个人站成一队,在雨中传递着一箱箱的物资,朱镇长也亲自赶来加入了运货的行列。大家又渴又累,却没有人停下休息,没有人喝一口水。

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村民志愿者在冒着大雨和我们一起工作时,没有丝毫抱怨,他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以一种坚毅乐观的表情坦然面对一切,在天灾面前,在废墟之上展示着人性的尊严。


写于汶川地震一年后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人员,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