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亚美尼亚:教育机会受限——冲突的隐形后果

这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梦境与现实并存,儿童身陷冲突之中的故事。要讲述这个故事,还有谁会比孩子们自己讲得更生动呢?

这个女孩叫莎泰妮克(Satenik)。她住在阿塞拜疆边境沿线,来自亚美尼亚的赫恩佐鲁特(Khndzrout)村。我们抵达这里之后,她和一群孩子就围了上来。她一开口,就问我们会不会说英语。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她高兴地看着我们,说以后想成为一名英语翻译,前往美国。

可是,她的学校里根本没有英语老师。

这座小小的边境村庄与外界隔绝,远离繁忙庸碌,可以说是毫无亮点。村里的学校就是最好的证明。学校里有约100名学生,日常活动与其他学校别无二致。不过,校舍条件简直触目惊心。

校楼破烂不堪,50年间从未翻修,十分阴冷。到了冬天,学校里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热水,更令人感到无比的肃杀。潮湿也是一大问题:教室里杂草丛生,和学生一样多;走廊两侧苔藓繁茂,翠绿欲滴。

走在体育馆里,能闻到空气中发霉的味道,还能听到地板开裂的声音。到了冬天,这里气温极低,体育老师根本无法在这里上课。

学校食堂也一样糟糕,有一半被毁。各种电器设备都无法正常使用,水龙头会冻住。在夏天,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其中一块区域吃饭;其他季节的时候,只有楼梯下面很小的区域可供学生就餐。

住在边境地区,生活本就艰难,而学校条件恶劣,更是雪上加霜。很显然,这对村里的儿童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大大的音乐厅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筑墙围窗,加强了安全防护。如果出现枪击炮轰的状况,这里可以用作临时避难所。布满裂缝的墙上,贴着警惕地雷保证安全的海报。距离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爆发已有27年了,但争端仍无法解决。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边境地带的学校都感到有必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与莎泰妮克的母亲瓦尔西克(Varsik)交谈过后,我们意识到这里的前景实在是极为渺茫。

如果情况一直是这样,明年学校也不请英语老师的话,我就会把女儿送到瓦伊克(Vayk)去。这个镇离我们最近,能自己报名学习。我会尽一切努力,帮助女儿实现梦想。

但莎泰妮克的爷爷打击了瓦尔西克的乐观想法。爷爷已经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完全不记得村里上一次办婚礼是在什么时候。他说:"村里有30户人家都是空的。下一代人有光明的未来,可我们完全和外界隔绝了。人们都带着孩子搬到镇上,去改善生活了;而我们这里只会越来越衰败。"


大部分村民都靠合同制兵役维持生计。莎泰妮克的父亲也曾服役13年。

处处似乎都隐藏着战争的痕迹。我们能够在家家户户感觉到,甚至在学校体验到。校图书馆管理员阿尔瓦尔德·米卡耶良(Alvard Mikayelyan)说,学校会让学生读90年代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遇害人员的生平介绍。

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我们都在让孩子为战争做好准备。

90年代之后,当地人都历经风雨,见识过骚乱,也体会过和平,这对这个偏远村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娜今年15岁,是一名学生。她说:"这个地方特别无聊。我们一整天都抱着手机。"这里没有课外活动,没有俱乐部,也没有操场。足球场已经废弃,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景致之中,如今已经变成了放牛放马的草场。

村里人无所事事,这显而易见。再看看人们的出路,这一点就更为突出。男孩长大了不是放羊,就是服兵役。赖尔·奥哈尼扬(Hrayr Ohanyan)是一名信息学老师,有时会在山上放羊。如果放羊和上课冲突了,他就会翘课放羊。夏天的时候,各家的孩子偶尔会跟着父亲一起放牧。

奥尼克(Onik)今年10岁了。父亲外出服兵役的时候,他就会当上"一家之主"。长大以后,他想当语文老师。我们问起他会不会也去服兵役的时候,他大叫:"噢不!"但接着又顿了一下,说:"还是到时候再看吧......"

另一个男孩霍维克·哈恰特良(Hovik Khachatryan)说道:"我到了18岁的话就得去服兵役了。但那之后,我就不知道会过怎样的生活了。"

而对于村里的女孩来说,她们也只有两条路:或者当老师,或者婚后做主妇。但无论做什么,只做一份工作都不足以维持生计。莫妮卡当老师已经14年了。她上午教书,下午把精力投入到新开的小餐馆里,一直到午夜才闭店。

再次来到学校,我们见到了莎泰妮克的同学——七年级的曼维尔(Manvel)。他是走读生,住在几公里之外的诺尔阿兹那贝尔德(Nor Aznaberd)村,当时正急着赶公共汽车回家。阿塞拜疆人曾有一段时间居住在那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阿塞拜疆村民必须和边境另一边逃离家园的亚美尼亚人交换住处。

因为诺尔阿兹那贝尔德村没有学校,曼维尔和两个兄弟,还有其他的几个孩子需要每天坐车去赫恩佐鲁特上学。这辆公交是苏联时代的车了, 非常老旧,没有暖气,还经常出现故障。

曼维尔心怀梦想,努力学习。他的父母在考虑有一天离开村子,为孩子寻找更加光明的未来。曼维尔的父亲瓦加尔哈克·安东尼杨(Vagharhak Antonyan)也在服兵役,每个月有两周服役,两周陪伴家人。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父亲服役时盼着父亲回来,父亲回家后就十分开心。

我们害怕送孩子去学校。他们要早早起床,上学路上还要路过军事据点,这太危险了。

曼维尔只是个12岁的孩子,却要每天面对这样的生存状态。他母亲说:"我知道儿子很失望。"

阿拉克尔·海拉佩强(Arakel Hayrapetyan)和哥哥佐赫拉克(Zohrak)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们和其他10个家庭成员住在村子边上。他们年轻的时候人生之路就已经确定,而5个儿子似乎也要沿着同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兄弟俩都在服兵役,每两周轮班一次,这样就总有一个人能陪伴家人,而孩子们也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兄弟俩的家很宽敞,四面墙壁上都挂着破布。在房间的右边,兄弟俩的老父亲正在一张简朴的大餐桌旁边独自用餐;而在左边,其他家人都围坐在更加明亮而温暖的火炉旁边。

尽管这里令人感到与世隔绝,处处受限,但村子里仍然充满了爱。虽然大人们每天挣扎求生,心情沮丧,但孩子们的梦想散发着乐观的气息。而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就是人们面对的现实:由于冲突带来的风险及造成的后果完全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教育等基本服务就被置于次要位置。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长期以来在两国边境沿线的社区开展工作,帮助受影响民众缓解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的后果。我们的行动已经解决了这些地区民众的部分主要关切,如安全、务农、供水、急诊服务问题,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与心理健康问题。2019年,我们面向两国边境村庄的学龄儿童,启动了一个项目,旨在保障这一群体能够长期获得教育,并学有所得。尽管他们身处动荡危险的局势之中,但让他们接受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依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