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医者仁心:一位中国医生的战地救援之路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欧耀佳医生是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度过的。从南苏丹回香港休假的欧医生,经过漫长的隔离,终于能够与亲朋好友团聚。然而,欧医生却不禁想起十年前的那个端午节。

2011年的端午节,欧耀佳正在尼日利亚哈科特港的特姆医院执行人道任务,一上午做了七台剖腹手术。

"这是一宗背部中枪的个案,伤者的右边脊椎中弹。"欧医生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患者的情况:"子弹留在左腹壁,仅仅在皮肤以下。从子弹方位推断,它可能击中了身体内一些重要器官......我们发现他的下腔静脉、胰腺、十二指肠和胃部均有撕裂。我把这些部分一一修复。"

肯尼亚:缘起

香港出生的欧耀佳第一次参加战地救护,是一次机缘巧合。

在千禧年之际,面对不断发展的医疗科技,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欧耀佳对人生之路充满疑惑:

冷冰冰的电脑和机械臂必然取代医生的妙手回春吗?在专业划分日益精细化的今天,通才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应该利用资源追求高精尖的技术突破,还是以普罗大众的利益为归依?医生应该不计得失地为病人服务,还是只为获得丰厚的报酬?

正值他苦苦思考未来的方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在招募战地医生。2002年,他得到了一次前往肯尼亚洛皮丁医院参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救援的机会。

作为一名敬业严谨的外科医生,欧耀佳为自己的第一次国际救援任务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不仅认真学习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领到的战伤外科材料;在任务正式开始之前,他还自费前往肯尼亚,在将要工作的医院逗留了五天。了解到当地最需要妇产服务后,欧医生回到香港,就去妇产科观摩请教,认真学习剖腹产手术。

但欧医生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洛皮丁医院实施的第一台剖腹产手术,就是一个相当棘手的案例——产妇由于曾感染结核而脊柱后突,且上一胎也是剖腹产。凭借充足的准备和扎实的外科功底,欧医生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当他将顺利出生的婴儿抱在怀中时,欣喜之情一点不亚于躺在病床上的母亲。

也是在洛皮丁医院,他第一次接触到枪伤患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枪伤,最初也感到害怕。一位病人的眼睛里面有子弹壳,导致眼角膜发炎,我帮他拿出弹壳。"

在完成长达3个半月的人道任务之后,欧医生感到自己的专业外科技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而且当地民众面对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打动了欧医生,令他体会到简单朴素的美好,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更为亲密。他决心将人道救援变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此后,欧医生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奔赴南苏丹、伊拉克、尼日利亚、菲律宾、海地等战乱或受灾地区,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等人道机构执行一线人道任务。

一台剖腹产手术仅有20块纱布可用,在没有X光辅助的情况下诊断骨裂病症,就地取材为患者制作吊臂架,出门跑步都要带着急救包......在欧耀佳医生20年人道救援经历中也成为家常便饭。

新冠疫情:唯一一次想要放弃

2019年4月,欧耀佳医生退休,但仍然对一线工作念念不忘。

退休前,欧耀佳在香港一家公立医院担任顾问医师。由于工作繁忙,每年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人道救援,已经是他竭尽所能争取的结果。"有时候很遗憾没办法继续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因为待的时间太短了。"

退休之后,欧医生终于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人道工作中。他立即在南苏丹的阿科博执行了两次为期三个月的任务。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欧医生也被困家中。直到10月,他才有机会再次前往南苏丹的朱巴军事医院,作为外科主管,开始为期一年的海外救援任务。

南苏丹,阿科博县医院,一名在琼莱州部族间暴力中遭受枪伤的患者。©ICRC/SERIEX, Florian Bastian

现在任务周期变长,我可以和同事建立更好的关系,与患者建立更多信任,也能更好地跟踪他们的康复情况,更有成就感。

出于防疫需求,欧医生在抵达南苏丹后也经历了必要的隔离期。身处亟需医疗服务的国家,却无法立刻开始任务,他心急如焚。长时间的独处一室,与外界缺少交流,这些因素都令身处异乡的欧医生感觉格外煎熬,也使他在参与了20余年的人道救援工作后,第一次产生要不要放弃的念头。但最终,在亲人和朋友的帮助及鼓励下,他依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初心,并更加热忱地投入到救援任务中。

人道精神:传承

在20余次人道任务当中,他既是外科医生,也要扮演骨科大夫、麻醉师、理疗师或护士的角色。欧医生救治了数不清的患者,却不认为自己能称得上英雄。

相反,"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向出色的同事们学习各种一线医疗救援技能,在医疗系统相对发达和专业化的香港,是没有机会实践这么多技能的。"

2008年在南苏丹执行人道任务时,欧耀佳医生结识了斯里兰卡裔的德国妇科医生亚美达。亚美达具有丰富的人道救援经验,总是把妇产科打理得井井有条,欧医生对亚美达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他教我们如何做超声波检查、如何做剖腹产手术及刮宫手术,以及其它产科护理技巧。这是我从这个救援项目中,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2008年,南苏丹,乌韦勒,欧耀佳医生与同事们合影,居中者为亚美达(Philip de Almeida)医生。©Yiu kai au

欧医生也非常渴望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更多当地的年轻人,使他们即使在没有外援医生的情况下,也能够救治自己的同胞。

在欧医生工作的战地医院,很多人都没有在医学院正规学习过,但他们虚心好学的态度和热情向上的干劲令欧医生赞赏有加。2006年在利比里亚执行任务时,他就被年轻的医生助理们打动了:

"当时非洲正受禽流感威胁,我就主动与他们分享香港之前应对禽流感的措施,结果一个20平米的房间被挤爆棚,30多个年轻人都赶来听讲座。"

无论是就任香港红十字会医护服务部训练委员会主席,还是目前担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南苏丹的外科主管;无论是在各大高校分享人道救援经验,还是不断鼓励更多香港年轻人参加国际救援,欧医生为战地外科技术的传承呕心沥血的同时,也一直在以身作则地向更多人传递人道精神。

早在2009年获得"香港人道年奖"时,欧耀佳就表示希望能够在国际救援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年轻人的面孔。10余年过去了,欧医生欣慰地看到有更多中国青年参与到国际救援中,在各个领域发挥所长。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传递下去,也希望后代能够参与人道工作。

如果我的儿子或孙子有机会参与人道工作,我会非常支持他们。人道救援能够丰富他们的经历,开拓他们的视野。他们将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成熟和谦卑。

参考文章:
欧耀佳:10年后,国际公民必不孤独,《三月风》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