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历史与发展:国际人道法专题讲座在港举办

为深入探讨国际人道法,在于香港举办的亚太地区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期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携手香港红十字会邀请重量级国际法专家,为参赛的学生和老师奉上了一场高水准的国际人道法专题讲座。前国际法院新西兰籍大法官肯尼斯·基思爵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法律顾问安托万·布维耶先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先生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保罗·仕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先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法律顾问安托万·布维耶先生、前国际法院新西兰籍大法官肯尼斯·基思爵士以及香港红十字会副秘书长谭锦茂先生。CC BY-NC-ND / SS. ZOU / ICRC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对作战方法和手段加以限制,但直至1864年,大部分相关规则都是不成文规则。1864年,保护陆战中伤者、病者的第一个《日内瓦公约》获得通过,而后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1907年,规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一系列《海牙公约》得以通过。1977年日内瓦公约的两个《附加议定书》则开创性地将此前相互独立的"日内瓦法"和"海牙法"融合在一起。值此《议定书》通过40周年之际,回顾条约通过时遇到的困难,探讨国际人道法在这40年间的发展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表演讲的肯尼斯·基思(Kenneth Keith)爵士是第一个被选为国际法院大法官的新西兰人。他演讲的题目是"附加议定书的40年"。他首先梳理了国际人道法发展的历史,并提及了《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所规定的7项基本规则,例如保护没有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人、禁止杀伤投降或丧失战斗力的人、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加以限制等等。基思法官还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平民免受敌对行动影响以及国际人道法的遵守和实施问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法律顾问安托万·布维耶(Antoine Bouvier)先生发表了题为"武装冲突中的文化财产保护:漫漫长路"的主题演讲。历史表明,武装冲突始终是文化财产不得不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布维耶先生介绍了文化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文件,并着重介绍了1999年《文化财产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该议定书扩大了适用范围,使之无区别的适用于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用"重点保护"制度取代形同虚设的"特别保护"制度,并对武装冲突中破坏文化财产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他还介绍了在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保护领域的新参与者、新趋势以及新发展。

孙世彦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国际人道法与人权法在反恐行动中的可适用性"。他首先探讨了反恐行动在不同情况下的法律定性问题,他认为对于什么是应适用国际人道法的武装冲突,什么是应适用人权法的国内动荡和执法行动,尽管从法律概念上较为清晰,但实践中有时并不易区分。而且在对反恐行动加以定性的过程中,国家不仅要做法律考量,更多地可能还是政策考虑。最后,他谈到了适用不同法律可能出现的利弊得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