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不能驱逐黑暗,就点燃一盏灯

——《战火中的人道》观后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孙硕鹏

深秋的北京,清冷中透着间歇的暖阳,让人沉静。酝酿已久的《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年的人道行动》主题展览掀开了久违的面纱。

展览给人的情感冲击是明显的,看到许多观者和朋友圈的留言,他们最大的期许是世界永久和平,人类永绝战火。能够形成这样的共识,说明展览已达到了它的初衷。然而,这还不是展览所要表达的全部。

这是一次巡回展,在瑞士和法国展出时,用了一个设问式的名字:"战争人道化?"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另类,却直白地表达了展览的主旨,其实,也是红十字运动的价值取向。即,日内瓦公约和红十字运动不是调停或中止战争的工具,它所能做的只是降低和减少战争损害。再直白一点,运动的所有努力不过是让战争变得人道一些,对人的伤害再小一些。至于打不打仗,该不该打仗,它是管不了的。它更像一名医生,只对伤患,无问缘由。这对于习惯公道和正义思维的人们,多少有些不适。

CC BY-NC-ND / ICRC /Peter WANG

于是,人们看到的这个有关战争的展览主要不是用来谴责战争的,它只讲述救赎的规则和故事。它要反思的内容,也只限于救赎的缺失。展览刻意设置了一个"问责间",用以检讨二战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不能更多地拯救蒙难者的缺憾。这仍像一名救人未果的医生,无意抱怨肇事者,只拷问自己诊治的不力。这足以让观者起敬。

"战争人道化?"这个名字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它太显灰色和冷漠,用中文语境解读,又太吊诡,很不合情理。其实,即便改为现在的"战火中的人道",仍给人不谐之感。因为在人们眼里,战争和人道根本就是矛盾的。

也许这才是展览最大价值所在——它唤醒了人类关于战争的记忆。它用150年血与火的历史提醒人们,人类除了和平、劳作、生活,还会遭遇另一种生存环境——战争。在战火和劫难中活下来,就是这个展览的主题,也是红十字运动的主题。

CC BY-NC-ND / ICRC /Peter WANG

展览还告诫人们,尽管当下战争发生的概率已变得极低,尽管阻止战争发生的力量很多、很大,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手段却只有人道行动。这是战争与和平交织演进的人类文明史得出的沉重答案。

展览又时时提醒人们:红十字运动很崇高、很伟大,有时又十分弱小。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救世主,它没有强大的物质和公权力作支撑,它所依靠的只是一纸国际公约。按照约定,签约国履行战争中的人道义务,签约国红十字会取得战场救护中立地位,具体实施对伤兵、战俘和平民的保护。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在暴力、恐怖和种种不文明面前,往往是脆弱的。展览检讨了二战时期人道行动的不力,其实,这种检讨或者反思还可以延伸到1915年的亚美尼亚、1937年的南京、1994年的卢旺达......

这就是150年人道行动的真实,也是红十字所要传递的那种特有的无奈和悲情。正是这种悲情和无奈撼动了每个人的心灵,因为日内瓦公约尽管脆弱,却极为重要,它已经到了文明的底线,越过它,就意味着死亡、杀戮甚至种族灭绝。而且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指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生命的。如果没有日内瓦公约,没有人道行动,甚至我们连检讨和反思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一个灵魂能够在杀戮和被杀中幸免。

CC BY-NC-ND / ICRC /Peter WANG

从这个意义讲,《战火中的人道》是关乎每个人的展览。战争和劫难,我们不愿,却不能不想,不能不防。一旦有危难,红十字就是一盏灯,虽不能放逐黑暗却给人以生的光亮,提灯的人过去是亨利·杜南,是南丁格尔,今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

非常期望,所有观展的人们有这样的共识:如果没有力量驱逐黑暗,就点燃一盏灯,让人道之光守护生命、照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