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云南省怒江自治州排把村生计项目走访纪实

早上5点多从北京出发,当我最终走入这次要走访的第一家农户时,已是第二天的下午。

2019年8月1日,笔者一早从北京飞到昆明,从昆明转机保山,再从保山坐车四个多小时到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第二天一早就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生计项目工作组一起前往排把村进行项目评估。

自治州山区面积占98%,至今无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现有的道路等级也很低。从泸水市到排把村只有55公里,由于路况不佳加上修路封路等,一路从柏油路到砂石路到泥土路,开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到排把村村委会。然后还要步行一段山路,才最终来到农户家中。

通往村里的山路九曲十八弯。CC BY-NC-ND / ICRC / Yifei SUN

据泸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贫困的州。怒江州下辖的255个村中,有206个贫困村。而排把村共有574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全村农户的80%。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红十字会自2014年开始合作开展生计项目,排把村是在云南开展的第三期生计项目的受益村之一,共有56户受益家庭,约占该村贫困户的10%。

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南华益非常热情地来到村头,一路把我们迎到了他的家里。排把村很多村民的房子都是上下两层的木制结构,下层养牛或其他家畜,上层住人。

2017年,南华益领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放的6000元生计金,自己又添了1000元,买了一头母牛,至今已生下3只小牛。卖小牛的钱是南华益一年的主要收入之一。

生计项目受益人南华益和他的二女儿恩玉美。CC BY-NC-ND / ICRC / Yifei SUN

说起两个女儿,南华益的心情有点复杂。他的大女儿恩玉兰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二女儿恩玉美现在读高中。两个女儿都乖巧懂事,学习很好,南华益非常骄傲,然而他也坦诚地说两个女儿的学费是家里最大的开销。

除了养牛,勤劳能干的南华益也种植玉米和构皮树,还经常进山采草药或者蘑菇。今年,他还参加了种植刺笼苞(一种经济作物,皮、根可入药,嫩叶可食用)和养蜂的技术培训,希望能进一步增加家里的收入。

说起未来的计划,南华益表示自己想买一些公牛,养公牛的资金回收周期比养母牛要短,他希望能养15头牛。

留下来还是走出去

六美茵家门口挂着生计项目受益户的牌子,门旁戳着一筐她一早上山采回来的猪草。尽管有点害羞,六美茵还是履行着女主人的职责,把我们迎进了比较宽敞的厨房,并从卧室拧下来一个灯泡,换到厨房里来。

六美茵背着睡着了的女儿。CC BY-NC-ND / ICRC / Yifei SUN

六美茵告诉我们,她丈夫恩美华去山上放牛了。除了养牛,恩美华也会帮其他村民盖盖房子,赚点零花钱。他们一家三口的耕地不多,只能种点玉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排把村村委会的墙上有汉语和傈僳语的博爱家园项目介绍。CC BY-NC-ND / ICRC / Yifei SUN

怒江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傈僳族的文化在这个大山的村子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然而语言也成为他们走出去的障碍,有些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怒江州。虽然一些村民家里已经有了电视,但他们也只看傈僳语的节目。

像排把村的大部分村民一样,97年出生的六美茵也不会讲普通话,我们无法和她直接交流,需要依靠泸水市红会的工作人员帮我们翻译。小学毕业的六美茵说虽然上学时学过普通话,但平时不用,渐渐就忘了。她希望能参加普通话培训,讲不了普通话就只能留在村子里,连去泸水市打工都不行。作为一个工具,普通话成为村民们能否走出大山的一个重要因素。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由于是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博爱家园项目的一部分,2016年底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排把村启动了生计项目之后,2018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支持的人道基金博爱家园项目生计金也落地排把村,为每个农户提供1万元无息贷款(两年后归还本金)用于发展生计产业,共有30户家庭受益。

泸水市红十字会运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先进的项目理念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与总会博爱家园项目基层组织建设、防灾减灾和产业培训相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项目设计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逐渐改变了"等、靠、要"的观念,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勇于尝试新的生计方式。

2019年6月,排把村的博爱家园项目被评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博爱家园助力脱贫攻坚精品项目。

云南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番林曾密切参与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云南生计金项目的实施。他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的生计金不需要返还,帮助村民打开了创收的大门,建立了信心。当他们觉得自己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后,他们开始有勇气申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无息借贷型生计金,进一步发展扩大创收项目,走向富裕。两个项目的有机结合,为村民们打造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怒江州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杨俊义也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生计金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项目操作规范而且程序严格,项目鼓励受益户参与项目设计,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杨会长也提出生计金的额度应根据市场状况逐年有所增加。目前而言,6000元的生计金还买不到一头牛。另外目前56户受益家庭仅占排把村贫困户的10%,还有很多村民需要帮助。

基于对当地情况和项目的了解,杨会长对很多细节都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生计金应该一次性全额发放还是分两次发放,是集中在一个村还是分配给两至三个村,如何平衡项目效益与成本,是否可以与项目经费配套一些工作经费等等。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小额经济项目地区顾问奥斯卡·苏桑托表示,这些中肯的建议非常有助于优化项目设计,使项目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好效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事虽难做则必成

排把村里已经有一些农户逐渐富裕起来,盖起了新房子。CC BY-NC-ND / ICRC / Yifei SUN

得益于生计项目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排把村已经有不少村民成功脱贫,逐渐富裕起来。

项目受益人五妞华不久前脱离了低保。五妞华家养着6头牛,还学习了刺笼苞种植技术,女儿在泸水市打工,每个月能寄回家500元。五妞华笑着说:"日子越来越好了。"

排把村2018年人均年收入是3200元,而今年的目标是4000元。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无论是村民、驻村扶贫干部、村委会工作人员,还是红会工作人员和地方政府官员都卯足了劲,开展了多种职业培训、生计金和小额贷款项目,多管齐下,帮助村民一步步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