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乌克兰的一线日记

本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造访乌克兰,这是他自该国冲突爆发三年来第二次访问该国。在这篇日记当中,他将与我们分享他的所见所闻。

关注彼得•毛雷尔的推特: @PMaurerICRC

第一天:沮丧与分裂

我上次来基辅是在2015年2月。这里的东部地区一年前爆发了武装冲突,整座城市当时正深陷其中,努力应对,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时,自冲突开始以来最惨烈、最血腥的杰巴利采韦镇的战斗刚刚结束,当地平民还惊魂未定。与此同时,各种外交活动和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来自乌克兰、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四国领导人刚刚签订《新明斯克协议》。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当时也同样面临巨大工作压力,我们尽力为流离失所者、老人、病者以及所有其他因为冲突而导致境况极度悲惨的弱势民众提供基本援助。

如今,我们仍在全力提供各种基本服务。譬如,就在本周,我们的工作组已经给供水中断的阿夫迪伊夫卡地区的民众带来了应急供水。

然而,时过两年,随着这里的民众对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也对我们抱有更高期待——这理所应当。但尤为突出的是《日内瓦公约》中规定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中立人道调解方作用如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需求。实现这一点可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说,10月份,由于各方未达成协议,卢甘斯克地区约60万民众面临供水中断的威胁。我们破例介入,支付了两个月的电费,从而恢复了因电费欠款而中断的供水。

此外,我们的工作组(目前有500人)每天都开展工作为民众提供各项基本服务。

我上次来的时候,基辅的大街小巷还点着蜡烛。两年过去了,那里依旧点着蜡烛。尽管乍看之下这些蜡烛所代表的痛苦已经不像原来那么明显,但仍旧能让人强烈地感觉到。

而在我与所有人的交谈当中,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沮丧,因为他们身处旷日持久的冲突,且前路迷茫。
从表面看,该市的生活好像又恢复正常了。但从我和政要、高层官员以及我们在乌克兰的工作人员的讨论来看,冲突将社会深深撕裂,这显而易见。无人幸免于难。

第二天:在顿巴斯的第一天

今天,我来到了一个叫做迈奥尔斯克(Mayorsk)的小村落,这个村子正好位于前线。

在那里我遇到了负责急救站的护士斯韦特拉娜(Svetlana)。她每天都要步行4公里来迈奥尔斯克上班,之后再步行4公里回到她在若万卡(Zhovanka)村的家。

这个急救站设在一个废弃的幼儿园里,现在迈奥尔斯克已经没几个孩子了。

斯韦特拉娜和一名同事在迈奥尔斯克村急救站。

多数有婴幼儿的家庭都已经逃离了这里,剩下的村民通常都是老弱病残。或是因为他们根本无处可去。

这里的很多老人把毕生都献给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煤炭和钢铁,但他们微薄的养老金几乎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冲突爆发物价飞涨之后。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其他组织的援助来勉强维持生计。

在过去的三年里,迈奥尔斯克的村民经常在夜里听到炮火声。没有人应当去承受这样的折磨。


第三天:国际妇女节

今天的第一项行程令我感到悲伤。我来到了2014年10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洛朗·迪帕基耶不幸遇难的地方。当时,一枚炮弹正好落在我们办公室的旧址前,击中了他。我们在那里的小型纪念碑旁放了一些鲜花以表敬意。这个纪念碑铭记着洛朗在远离亲朋、远离故土瑞士的异国他乡所做的牺牲。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在乌克兰,妇女节(或者更通俗地称为三八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比在瑞士受到的重视程度高很多。在这里,男性会为他们的女性亲朋送花,努力对她们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

我们的组织从奋战在一线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工作人员身上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她们照顾伤者、进行食品派发,甚至还修理供水管线。我在顿涅茨克有机会与一些女性工作人员交谈,她们的奉献精神的确让人肃然起敬。她们很多是本地人,当冲突爆发后,她们便想着要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的社区。

在乌克兰,国际妇女节是一个重要节日。我们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在与一位老妇人交谈。

之后,我来到了尼基希诺(Nikishyno)村。在冲突刚爆发时,该村正好位于前线。当地官员娜塔利亚•亚历山德罗芙娜(Natalia Alexandrovna)告诉我,这个村子在战争爆发时有800名村民,而现在只剩下207人了。其他村民有的逃到了邻村,有的去了更远的地方,通常是到城里投奔亲戚朋友去了。

今天我们又见到了另一座废弃的幼儿园。里面几乎没有任何设备了,只剩一架立式钢琴,让人想起昔日的欢乐。孩子们的书本散落在地上,看上去已经很脏了,这里正是孩子们在炮弹击中幼儿园时遇难的地方。

幼儿园的地下室一度被用作防空洞,有60多人在这个昏暗的地下室躲避外边的战火。

尼基希诺被损毁的幼儿园。

哈基姆•雷格拉圭(Hakim Regragui)是在我们顿涅茨克办事处工作的一名同事。他告诉我,我们打算帮助重建这所幼儿园,让它有朝一日能重新对孩子们开放。


第四天:长队、地雷和断桥

在卢甘斯克地区,前线两边的平民只能从一个地方穿越前线到另一边,这便是斯坦尼察-卢甘斯卡。那里原有的公路桥在战争中遭到损毁,因此民众现在只能带着他们的随身物品步行穿过两地间的空旷地带。我今天也走了一次。


在斯坦尼察-卢甘斯卡过境站,民众排着长队。

有时,民众要在严寒或酷暑天气下冒着遭到炮击、枪击和踩到地雷的风险,在像这样的过境站的空旷地带排队等候多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

围栏上挂着大量的"止步,有地雷!"的标识。

我们希望在过境站降低人们踩到地雷的风险。因此我们修建了一些厕所,避免民众因为不知道有地雷隐患而跑到路边的树丛中去方便。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过境站的两边为民众设立了温暖的等候室。在过境途中,我顺便看望了负责管理这些等候室的红十字志愿者们并向他们表示感谢。积雪已经开始融化,但志愿者们告诉我,在这个严冬时节能进来取暖并喝上一杯热茶,民众都心存感激。

 

在等候室里,我与一名妇女聊天,她说她每天都要穿过斯坦尼察-卢甘斯卡过境站去照顾住在另一边的家人。

她向我吐槽每天通过这个过境站有多费劲。我自己也能看出来这一点。

 

All photos CC BY-NC-ND / ICRC / S. Bajramba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