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法与政策相关议题与讨论

直接参加敌对行动

国际人道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明确区分武装部队成员和平民。但在当代冲突中,军事行动就发生在平民身边,并且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军事活动之中,这些都导致了区分原则的混乱。

Tribal fighters stand in civilian clothes with their homemade gun in Papua New Guinea.

直接参加敌对行动与国际人道法

纵观历史,无论是通过参与武器生产,还是通过在经济、政治及行政方面提供支持,平民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为战争做出贡献。但他们通常不会上前线,只有少数平民实际参与军事行动。 

在这类情况下,比较容易断定谁是属于合法攻击目标的战斗员,谁是受国际人道法保护免受直接攻击的平民。

过去几十年间,发生在平民聚集区的战斗使得战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平民日益卷入与敌对行动关系更为密切的活动,使得民用职能和军事职能间的差别也变得模糊不清。这样一来,作为国际人道法基石的区分原则应如何适用于当代军事行动的现实情况,就变得更加不确定。

如果武装人员在开展秘密行动等情况下不将自身与平民相区分,或“白天务农,夜晚战斗”,就会引发进一步的问题。结果将是武装部队无法准确辨别敌人身份,而未参与战斗的平民则更有可能成为错误或任意攻击的受害者。 

根据国际人道法,平民“除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并在直接参加敌对行动时外”应享有免受直接攻击的保护。然而,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均未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才构成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因此,当前的挑战是要制定清晰的标准,以便既能区分平民和士兵,又能区分未参与战斗的平民和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平民。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需对下列三个关键问题加以澄清: 

  1. 就实施敌对行动而言,哪些人可被视为平民? 
  2. 何种行为构成直接参加敌对行动?
  3. 在何种具体情况下,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平民会丧失其享有的免受直接攻击的保护?

 

200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阿塞尔研究所合作,开始就如何解释国际人道法对直接参加敌对行动的规定进行研究和磋商。 

2003年至2008年,在海牙和日内瓦召开的五次非正式专家会议汇集了多达50名来自军队、政府、学术界以及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专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邀主导这一进程。 

经过历时六年的讨论和研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2009年发表了题为《国际人道法中直接参加敌对行动定义的解释性指南》一书,并出版了专家会议期间的全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