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冯文奎:一生的改变

“装假肢应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冯文奎看着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餐馆,一脸感慨。

冯文奎的餐馆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小坪寨村的村口,离村子不到三公里就是著名的老山主峰,他给自己的餐馆取名“老山红”也许和这座山有关。小坪寨村号称“老山第一村”,每年都会有很多瞻仰先烈或追忆过往的游客或老兵经过。本以为要在此用餐之后继续赶路,没想到店老板也是我们要走访的“受益人”之一。

看到我和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块前来,冯文奎稍微打量了我一番,随即就用本地话和假肢维修员聊起来,不时还互相开着玩笑,甚至“讨价还价”地说:“再给我一条(固定假肢用的)皮带嘛”。见我要拍照,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厨师制服。

见我们要拍照,冯文奎特意换上一套崭新的厨师制服,摆起了POSE。
ICRC / S. Zhang

见我们要拍照,冯文奎特意换上一套崭新的厨师制服,摆起了POSE。

冯文奎热情地给我们倒了杯热茶,慢慢讲起了他的经历。

那是1988年10月底的一天,冯文奎上自留山去砍竹子时不小心踩到了地雷。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左小腿不得不截肢。当时,这位瑶族少年只有16岁,“初中还没有毕业”。

截肢后,冯文奎消沉了好一阵子。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体上的残疾让他很难和同龄人一样继续上学和玩耍。而与身体上的疼痛相比,心理上的打击对冯文奎或许更大。

“那一两年吧,有一种丧气。”那时候,除了经营一个小卖部打发日子外,他基本上就是呆在家里,更没有什么朋友,一年下来只有几千元的收入。

2004年, 麻栗坡县红十字会通知因雷致残的村民可以到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免费接受治疗。没想到,这次经历改变了冯文奎的一生。

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上门免费为患者维修假肢。
ICRC / S. Zhang

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上门免费为患者维修假肢。

同年2月, 冯文奎来到位于昆明的假肢康复中心安装假肢。当时他的脚部已经感染,必须要尽快做手术。随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冯文奎在康复中心接受治疗并进行术后训练。在基本适应新假肢后,康复中心把冯文奎送回了家。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冯文奎不仅适应了新假肢,生活也慢慢可以自理,甚至可以骑摩托车。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向上、渴望进取的精神渐渐回来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了一种奋斗的精神”。

和村里其他的年轻人不同,冯文奎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觉得自己不适应,他更愿意学习一门手艺,然后在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说,“手艺不会过时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比较好的一种发展,一种创业机会。”

当我问到装上假肢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时,他坦诚地说:“装了假肢之后肯定要好嘛,没装假肢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嘛。”

如今,冯文奎的餐馆已经搬到了公路边的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洋楼”里。
ICRC / S. Zhang

如今,冯文奎的餐馆已经搬到了公路边的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洋楼”里。

2009年,冯文奎开始学做厨师。他先是在别人的餐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 从最初的零基础、到初级、中级、高级、特级,一学就是三四年。2011年,冯文奎考取了特级厨师证。不久,他便开始经营自己的餐厅了。

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冯文奎把餐厅从小竹楼搬到了一座邻近公路的二层小楼里。2011年,餐馆所在的小坪寨村被确定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当地旅游的发展,冯文奎的生意也跟着慢慢红火起来,他说现在每年的收入“至少有两三万元”。

看到他妻子正抱着一个小宝宝看我们聊天,我顺口问到:“是你儿子吧?多大了?”冯文奎笑了笑,说:“是孙子,刚两岁半。”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他今年刚40出头。

冯文奎告诉我们,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自主创业的。村子里像他一样的肢残人士还有不少,大部分在周边地区打工。  “如果不是安装了假肢,我不可能做到这一切。”